诸城市安泰机械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公司动态

基于流体力学的全自动毛豆清洗机水流场模拟与优化

发表时间:2025-09-23

传统清洗机常存在 “清洗盲区”(局部水流薄弱导致杂质残留)、“过度冲刷”(局部流速过高导致豆荚破损)等问题,根源在于水流场分布不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水流场模拟,可通过数值仿真直观呈现流场特征,精准定位问题区域,进而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高效清洗”与“低破损”的平衡,为设备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水流场模拟的建模与求解过程

基于CFD软件(如 ANSYS FluentSTAR-CCM+)的流场模拟,需经过“几何建模-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数值求解-结果后处理”五个步骤,确保模型与实际设备的一致性:

(一)几何建模与简化

以某型号全自动毛豆清洗机为例,其清洗槽长2000mm、宽800mm、高600mm,沿长度方向分为“进料区”“清洗区”“出料区”三部分:

进料区:设置2个对称布水管(直径50mm),管壁均匀分布直径8mm的出水孔(间距50mm),负责将毛豆与清水混合后送入清洗区;

清洗区:底部安装 3 组旋转搅拌桨(桨叶直径300mm,转速60-120r/min),侧壁布置4个高压喷嘴(喷射角度45°,孔径 6mm),是核心清洗区域;

出料区:设置倾斜式滤网(孔径5mm),实现毛豆与废水分离,废水经槽底排水口排出。

建模时,采用SolidWorks等软件构建三维几何模型,对非关键结构(如螺栓、支架)进行简化,保留影响流场的核心部件(布水管、喷嘴、搅拌桨、槽体);同时,考虑到毛豆物料的离散特性,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模型”,将水流视为连续相(欧拉法),毛豆颗粒视为离散相(拉格朗日法),通过双向耦合(水流影响颗粒运动,颗粒运动反过来影响水流场)模拟物料与流场的相互作用。

(二)网格划分与独立性验证

网格质量直接影响模拟精度,采用“结构化网格+非结构化网格”混合划分策略:

对清洗槽槽体、布水管等规则区域,采用六面体结构化网格(网格尺寸20mm),确保计算效率;

对搅拌桨、喷嘴等复杂区域(流场变化剧烈),采用四面体非结构化网格(网格尺寸5-10mm),捕捉局部流场细节;

在水流与毛豆接触的近壁面(如槽体侧壁、搅拌桨表面),设置边界层网格(共5层,第一层厚度0.5mm,增长率1.2),模拟壁面附近的粘性底层流动(湍流中速度梯度至大的区域)。

完成网格划分后,进行网格独立性验证:分别构建网格数量为120万、180万、240万的三个模型,在相同边界条件下(进水流量15m3/h,搅拌桨转速90r/min),对比清洗区中心截面的平均流速。结果显示,180万与240万网格模型的流速偏差<3%,说明180万网格已能满足精度要求,最终选择180万网格进行后续模拟,兼顾精度与计算效率。

(三)边界条件与数值求解设置

根据实际工作状态设置边界条件:

进水边界(布水管入口、喷嘴入口):采用“质量流量入口”(mass flow inlet),设定布水管进水流量10m3/h,喷嘴进水流量5m3/h(总流量15m3/h),进水温度25℃(常温清水);

排水边界(槽底排水口):采用“压力出口”(pressure outlet),设定出口压力为大气压(101325Pa);

固体壁面(槽体、搅拌桨、输送网带):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no-slip condition),即壁面处水流速度为0;搅拌桨壁面设置“运动边界”(moving wall),按实际转速(90r/min)设定旋转速度;

毛豆颗粒离散相:设定颗粒直径15-25mm(对应毛豆带荚尺寸),颗粒密度1.08g/cm3,进料速率500kg/h(匹配生产线速度),颗粒与壁面的碰撞恢复系数0.8(弹性碰撞为主,避免过度破损)。

数值求解时,选用“有限体积法” 离散控制方程,时间项采用一阶隐式格式(适用于非稳态流场),对流项采用二阶迎风差分格式(提高计算精度),压力-速度耦合采用SIMPLEC算法(收敛速度快于传统SIMPLE算法)。湍流模型选用RNG k-ε模型(相较于标准k-ε模型,能更准确模拟强旋流与剪切流),设置湍流强度 5%,水力直径按清洗槽截面尺寸计算(约500mm)。求解迭代过程中,设定残差收敛标准为10⁻⁴(连续相)与10⁻3(离散相),同时监测清洗区平均流速与颗粒运动轨迹,确保流场达到稳定状态(迭代500步后,流速变化<1%)。

(四)模拟结果后处理与关键指标提取

通过 CFD 软件的后处理模块,提取流场关键特征参数,量化分析清洗效果:

速度分布:提取清洗区沿长度方向的截面流速云图,识别“高速区”(流速>1.5m/s,可能导致豆荚破损)与“低速区”(流速<0.3m/s,可能形成清洗盲区);

湍流强度分布:湍流强度反映流场的紊乱程度(湍流强度=0.1-0.3为弱湍流,0.3-0.6为强湍流),强湍流区域(0.4-0.5)利于毛豆翻滚碰撞,提升清洗效率;

颗粒运动轨迹:通过离散相模拟,输出毛豆颗粒在清洗槽内的运动路径,分析颗粒是否存在“滞留区”(停留时间>120s,易导致过度冲刷)或“快速通过区”(停留时间<30s,清洗不充分);

杂质去除效率:通过模拟泥沙颗粒(密度2.6g/cm3,直径0.1-1mm)的沉降轨迹,计算槽底排水口的杂质回收率(回收率=排出杂质质量  总投入杂质质量),评估固液分离效果。

、基于模拟结果的流场问题定位与优化策略

通过流场模拟,发现传统清洗机存在三大核心问题,针对性提出结构与参数优化方案:

(一)问题1:清洗区存在低速盲区,杂质残留率高

模拟结果:清洗区中部(第二组与第三组搅拌桨之间)出现流速<0.3m/s 的低速区,占清洗区总面积的15%;该区域湍流强度<0.2,毛豆颗粒运动缓慢,翻滚频率低(每分钟翻滚<5 次),表面泥沙无法有效剥离,杂质残留率高达12%(远超行业要求的5%以内)。问题根源:搅拌桨布置间距过大(两组搅拌桨间距500mm),桨叶旋转形成的漩涡无法覆盖中间区域,导致水流动力不足;同时,侧壁喷嘴喷射角度为45°,射流仅作用于清洗区两侧,无法覆盖中部区域。

优化方案:

调整搅拌桨布置:将搅拌桨间距从500mm缩短至350mm,增加1组搅拌桨(总数量从3组增至4组),确保漩涡相互叠加,消除中部低速区;

优化喷嘴参数:将侧壁喷嘴喷射角度从45°调整为30°(向下倾斜),同时在清洗区中部增设2个垂直向下的喷嘴(孔径6mm,流量2m3/h),使射流覆盖中部区域;

验证效果:优化后模拟显示,清洗区低速区面积占比降至3%以下,湍流强度提升至0.3-0.4,毛豆颗粒翻滚频率增至每分钟8-10次,杂质残留率降至4.2%,满足清洗要求。

(二)问题2:进料区水流紊乱,毛豆破损率高

模拟结果:进料区布水管出水孔水流直接冲击输送网带,形成局部高速区(流速>2.0m/s);毛豆颗粒进入清洗槽后,在高速水流冲击下与网带、槽体侧壁剧烈碰撞,破损率高达8.5%(超过5%的破损上限);同时,紊乱的水流导致部分毛豆颗粒在进料区滞留(停留时间>150s),过度冲刷进一步加剧破损。问题根源:布水管出水孔朝向垂直向下(正对网带),水流动能集中于局部;进料区未设置导流结构,水流扩散不均匀,形成“射流冲击死角”。

优化方案:

改进布水管出水结构:将出水孔朝向从垂直向下调整为45°倾斜(朝向清洗区中部),同时在出水孔处加装导流板(长度30mm,与水流方向呈15°),使水流分散为“扇形射流”,降低局部流速(从>2.0m/s降至1.2-1.5m/s);

增设进料区导流板:在进料区两侧安装倾斜式导流板(与槽体夹角60°,高度150mm),引导水流向清洗区平稳过渡,避免水流紊乱;

验证效果:优化后模拟显示,进料区流速上限值降至1.5m/s,毛豆颗粒与壁面的碰撞力从0.8N降至0.3N(碰撞力<0.5N时,豆荚不易破损),破损率降至3.8%,同时颗粒滞留时间控制在60-90s,避免过度冲刷。

(三)问题3:出料区固液分离不彻底,废水含杂率高

模拟结果:出料区滤网倾斜角度为15°,水流流经滤网时流速骤降(从0.8m/s降至0.2m/s),部分细小泥沙(直径<0.5mm)因水流携带能力不足,附着于滤网表面或随毛豆颗粒进入出料口,导致废水含杂率(泥沙质量/废水质量)高达0.8%,后续污水处理成本增加;同时,滤网堵塞导致排水不畅,清洗槽内水位波动>100mm,影响流场稳定性。问题根源:滤网倾斜角度过小,水流在滤网表面的停留时间不足,细小杂质无法充分沉降;滤网孔径均一(5mm),仅能拦截毛豆,无法分级过滤不同粒径的杂质。

优化方案:

调整滤网结构与角度:将滤网倾斜角度从15°增大至30°,延长水流在滤网表面的停留时间(从 2s 增至 4s),提升细小杂质沉降效率;同时,采用“阶梯式滤网”设计,前段(靠近清洗区)滤网孔径 3mm(拦截细小泥沙),后段(靠近出料口)滤网孔径5mm(拦截毛豆),实现“分级过滤”;

增设滤网反冲洗装置:在滤网下方安装高压反冲洗喷嘴(孔径4mm,流量1m3/h),每隔30s喷射一次(与生产线间歇时间匹配),清除滤网表面附着的杂质,避免堵塞;

验证效果:优化后模拟显示,出料区废水含杂率降至0.2%,滤网堵塞频率从每小时2次降至每小时0.5次,清洗槽内水位波动<30mm,流场稳定性显著提升。

、优化方案的试验验证与效益分析

为确保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将优化后的设备参数应用于实际样机,进行“模拟-试验”对比验证:

(一)试验验证方法

搭建全自动毛豆清洗机试验平台,选用新鲜毛豆(品种为“青酥2号”,带荚直径18-22mm,初始含杂率15%)作为试验物料,设置两组对比试验:

对照组:传统清洗机(未优化,搅拌桨3组,喷嘴角度45°,滤网角度15°);

优化组:基于流场模拟优化的清洗机(搅拌桨4组,喷嘴角度30°+中部垂直喷嘴,阶梯式滤网+反冲洗)。

两组试验均采用相同操作参数(进水流量15m3/h,搅拌桨转速90r/min,进料速率500kg/h),分别测试以下指标:

清洗效果:采用“称重法”计算杂质残留率(残留杂质质量/物料总质量);

破损率:人工分拣破损豆荚(表皮开裂、籽粒外露),计算破损率(破损数量/总数量);

能耗与效率:记录设备运行功率(kW)与单位时间处理量(kg/h),计算能耗比(kWh/t,即处理1吨毛豆消耗的电能)。

(二)验证结果与效益

试验结果显示,优化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与模拟结果高度吻合:

清洗效果:优化组杂质残留率4.1%(模拟值4.2%),对照组11.8%,清洗效率提升65%

破损率:优化组破损率3.7%(模拟值3.8%),对照组8.6%,破损率降低57%

能耗与效率:优化组能耗比8.2kWh/t,对照组10.5kWh/t,能耗降低22%;单位时间处理量从500kg/h提升至600kg/h,生产效率提升 20%

从经济效益来看,按年产1万吨毛豆加工生产线计算,优化后每年可减少毛豆破损损失约43吨(按破损率降低4.9%计算,毛豆市场价8/kg),节省能耗约2.3kWh(工业电价1/kWh),减少污水处理成本约1.5万元(按废水含杂率降低0.6%计算),综合年收益增加约52万元,投资回收期仅需6个月。

五、结论与展望

基于流体力学的CFD流场模拟,成功定位了全自动毛豆清洗机的流场缺陷(低速盲区、局部高速冲击、固液分离不足),通过“搅拌桨加密+喷嘴角度优化”“导流板减冲”“阶梯式滤网+反冲洗” 等针对性策略,实现了清洗效果、破损率与能耗的协同优化。试验验证表明,优化后的设备杂质残留率<5%、破损率<4%、能耗降低22%,满足农产品加工的高效、低损、节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