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杀菌釜在玻璃瓶装果酱杀菌中的热穿透研究,核心是探究杀菌过程中热量从釜内介质传递至玻璃瓶内果酱中心的速率、均匀性及影响因素,其结果直接关系到杀菌效果与果酱品质的平衡。
一、热穿透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玻璃瓶装果酱的热穿透是一个多阶段的热量传递过程:全自动杀菌釜内的加热介质(如饱和蒸汽、热水)先通过对流或传导方式将热量传递至玻璃瓶外壁,再经玻璃材质传导至果酱表层,最后通过果酱内部的热传导(因果酱黏度高、流动性差,对流作用极弱)逐步渗透至中心,这一过程中,热量传递的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玻璃瓶的材质与厚度(玻璃导热系数较低,约 0.7-1.0 W/(m・K)),二是果酱自身的高黏度(尤其是含果肉颗粒的果酱)导致的内部热传导效率低下。因此,热穿透速率通常较慢,且果酱中心达到目标杀菌温度的时间(即 F₀值达标时间)远长于表层,易出现 “外层过热、中心杀菌不足” 或 “中心达标但外层品质劣变” 的矛盾。
二、影响热穿透的关键因素
玻璃瓶特性
瓶型设计(如瓶口大小、瓶身直径、瓶底弧度)直接影响热量分布:瓶身过粗或瓶底过厚会增加热传导路径,延缓中心升温;瓶口密封方式(如金属盖、螺旋盖)可能影响瓶口附近的热传递效率,若密封处存在空气间隙,易形成局部冷点。此外,玻璃瓶的壁厚均匀性也至关重要,壁厚不均会导致局部热穿透速率差异,增加杀菌死角风险。
果酱的物理性质
果酱的黏度、固形物含量及颗粒大小是核心影响因素:黏度越高(如高果胶含量的果酱),分子间热传导阻力越大,热穿透速率越慢;固形物含量超过 65% 时,水分活度降低,热量传递效率进一步下降;果肉颗粒的大小和分布不均会形成热传导 “屏障”,颗粒内部的热穿透速率显著低于周围酱体,可能成为潜在冷点,例如,含整颗草莓的果酱,草莓颗粒中心的升温速率往往比酱体慢 10%-15%。
杀菌釜的工艺参数
杀菌温度、升温速率及介质循环方式直接调控热穿透效果:在安全范围内提高杀菌温度(如从 115℃升至 121℃)可加快热传导速率,但需避免温度骤升导致玻璃瓶因热胀冷缩不均而破裂;升温阶段采用阶梯式升温(如分段升至目标温度)可减少瓶内外温差应力,同时让热量更均匀地渗透;釜内介质的强制循环(如通过搅拌装置或喷淋系统)能消除釜内温度梯度,确保玻璃瓶各部位受热均匀,尤其对瓶装层叠摆放的场景,可避免底层与顶层的温度差异。
三、热穿透的优化方向
冷点定位与监测
通过在玻璃瓶内不同位置(如中心、瓶底、颗粒内部)植入温度传感器,实时记录杀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精准定位热穿透非常慢的 “冷点”,以此为依据调整杀菌工艺,例如,若冷点位于果酱中心,则需延长恒温时间或提高杀菌温度;若冷点因颗粒分布导致,则可通过预处理(如将颗粒切分至均匀大小)优化。
工艺参数的协同调整
针对高黏度果酱,可采用 “预热-杀菌-分段降温” 模式:杀菌前先将果酱在 60-80℃预热,减少瓶内外初始温差;杀菌阶段控制升温速率在 2-3℃/min,避免玻璃瓶应力过大;恒温阶段通过介质强制循环(如喷淋角度覆盖所有瓶面)确保热分布均匀;降温阶段采用梯度降温(如从 121℃先降至 80℃,再降至室温),降低热冲击。
包装与物料的预处理改进
选用薄壁、高强度的均质玻璃瓶,减少热传导阻力;对果酱进行均质化处理,降低黏度或控制颗粒粒径在 5mm 以下;采用瓶口向下的倒置摆放方式,利用热介质自然对流特性,加快瓶底果酱的热穿透。
全自动杀菌釜在玻璃瓶装果酱杀菌中的热穿透研究,需结合包装特性、物料性质与设备工艺参数,通过精准定位冷点、优化热传递路径,在保证杀菌彻底性(杀灭肉毒杆菌等致病菌)的同时,很大限度减少高温对果酱色泽、风味及质地的破坏。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聚焦于智能化热穿透模拟(如通过计算机模型预测冷点位置),以及新型杀菌介质(如过热蒸汽)对热穿透效率的提升作用,进一步推动杀菌工艺的精准化与高效化。
本文来源于诸城市安泰机械有限公司官网http://www.zcatsp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