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杀菌釜作为食品、饮料及制药行业实现高温灭菌的核心设备,其内壁、管道、阀门及密封缝隙易残留物料残渣、微生物膜及灭菌后附着物,若清洗不彻底,不仅会影响后续产品质量,还可能引发微生物污染风险。CIP(Clean-in-Place,原位清洗)系统凭借无需拆卸设备即可完成清洗的优势,成为全自动杀菌釜的关键配套单元,其设计需围绕“靶向覆盖、参数适配、安全可控”三大核心,通过合理的清洗回路布局、清洗介质调控及程序设定,实现对杀菌釜全域的高效清洁;而清洗效果验证则需从物理、化学、微生物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确保清洗后设备满足生产卫生标准。
一、设计要点
全自动杀菌釜CIP清洗系统的设计需紧密结合杀菌釜的结构特点(如釜体容积、进出口管道布局、密封件材质)与残留污染物特性(如蛋白质类残渣、糖类附着物、油脂类污垢),通过多模块协同实现精准清洗,核心设计内容包括清洗回路与喷头布局、清洗介质与参数设定、控制系统与安全防护三部分。
(一)清洗回路与喷头布局:实现全域无死角覆盖
清洗回路的合理性直接决定清洗液能否抵达杀菌釜的所有关键区域,其设计需遵循“全流程贯通、无滞留死角”原则,先需构建“清洗液储罐-增压泵-杀菌釜进口-釜内清洗组件-釜体出口-过滤装置 - 回液储罐”的闭环回路,确保清洗液在循环过程中保持稳定压力与流速,避免因管道弯折、管径突变导致局部流速下降,形成清洗盲区。针对杀菌釜釜体,需根据容积大小配置适配的清洗喷头:对于容积小于500L的小型杀菌釜,可在釜顶安装1-2个360° 旋转式高压喷头,喷头孔径需根据清洗液粘度调整(通常为1.5-3mm),确保喷出的清洗液形成扇形覆盖面,且喷射压力达到0.3 -0.5MPa,可冲击釜壁残留的顽固残渣;对于容积大于1000L的大型杀菌釜,除釜顶主喷头外,还需在釜体中部、底部增设侧置式固定喷头,侧置喷头与釜壁呈45°夹角,重点清洗釜体与搅拌桨(若有)的连接缝隙、釜底排污口等易积垢区域。此外,针对杀菌釜的进出口管道、阀门(如蒸汽阀、进料阀),需在管道分支处设置“T”型清洗接口,通过支管将清洗液引入阀门阀芯与阀座的密封面,避免阀门内部残留物料形成“二次污染源”。
(二)清洗介质与参数设定:适配污染物特性与设备材质
清洗介质的选择需兼顾“去污能力”与“设备兼容性”,通常采用“预冲洗-主清洗-漂洗-消毒” 四阶段工艺,各阶段介质与参数需根据污染物类型精准调控。
预冲洗阶段:以常温(20-30℃)去离子水为介质,流速控制在1.5-2m/s,持续5-10分钟,主要作用是冲洗掉釜内及管道表面的松散性残渣(如未附着的食品颗粒),避免后续主清洗时残渣与清洗液反应形成顽固污垢。此阶段需确保水流量稳定,避免因水流过缓导致残渣沉积。
主清洗阶段:根据污染物特性选择酸性或碱性清洗液:若残留以蛋白质、油脂为主(如乳制品、肉制品杀菌后残留),采用碱性清洗液(如2%-3%氢氧化钠溶液),温度控制在60-80℃,循环时间15-20分钟,利用碱性环境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乳化油脂,实现污垢溶解;若残留以糖类、矿物质为主(如饮料、果蔬制品杀菌后残留),采用酸性清洗液(如1%-2%硝酸溶液),温度控制在50-70℃,循环时间12-18分钟,通过酸性介质溶解糖类聚合物与矿物质水垢。此阶段需通过增压泵将清洗液压力稳定在0.4-0.6MPa,确保清洗液在釜内形成湍流,增强对污垢的剥离能力。
漂洗阶段:采用70-80℃的去离子水,循环10-15分钟,流速保持1.8-2.2m/s,目的是冲洗掉主清洗后残留的清洗液与溶解的污垢,避免清洗液残留影响后续产品风味或引发腐蚀。漂洗阶段需实时监测回液的电导率(要求≤10μS/cm),确保漂洗彻底。
消毒阶段:针对食品行业卫生要求,通常采用85-95℃的热水循环消毒10-15分钟,或采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温度30-40℃)循环8-12分钟,通过高温或化学消毒作用杀灭清洗后可能残留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酵母菌)。消毒阶段需确保消毒介质在釜内所有区域的接触时间均匀,避免局部消毒不彻底。
(三)控制系统与安全防护:保障清洗过程自动化与稳定性
CIP清洗系统需配备PLC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参数设定-流程启动-实时监测-异常报警”的一体化控制。控制系统需具备以下功能:一是参数可编辑性,可根据不同产品的清洗需求,预设多套清洗程序(如针对乳制品的“碱性强洗程序”、针对饮料的“酸性清洗程序”),一键启动后自动切换各阶段介质、温度与时间;二是实时监测功能,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清洗液温度、压力、流量及回液电导率,数据实时显示在操作界面,若出现温度骤降(偏差超过±5℃)、压力不足(低于 0.3MPa)或电导率超标等异常,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暂停清洗流程,避免清洗不达标;三是联动控制功能,与全自动杀菌釜的门锁、温度传感器联动,确保只有在杀菌釜门锁关闭、釜内温度降至安全范围(≤40℃)时,CIP系统才能启动,防止清洗液泄漏或人员烫伤。
安全防护设计还需包括:清洗液储罐设置液位报警(高液位防止溢出、低液位避免泵空转);管道系统安装安全阀(压力超过0.8MPa时自动泄压);酸碱清洗液储罐配备防腐涂层与泄漏检测传感器,避免化学介质腐蚀设备或引发安全事故。
二、清洗效果验证方法
清洗效果验证是判断CIP系统能否满足生产卫生要求的关键环节,需从物理清洁度、化学残留量、微生物指标三个维度开展,确保验证结果客观、可重复。
(一)物理清洁度验证:直观判断表面无可见残留
物理验证主要通过“目视检查”与“擦拭试验”结合的方式,检查杀菌釜内表面、管道内壁及阀门密封面是否存在可见污垢。
目视检查:在清洗完成后,打开杀菌釜观察窗(或通过内窥镜),在充足光源下(照度≥500lux)检查釜壁、搅拌桨(若有)、喷头、釜底排污口等区域,要求无可见的残渣、色斑、油膜或水垢,表面呈现设备材质本身的光泽(如不锈钢釜体呈现均匀金属光泽)。若发现局部有疑似残留,需标记位置并重新进行CIP清洗。
擦拭试验:针对目视难以观察的区域(如管道内壁、阀门阀芯),采用无菌棉签蘸取无菌水,在目标区域(面积约10cm×10cm)往复擦拭3-5次,然后将棉签放入无菌离心管中,加入5mL无菌水振荡1分钟,取上清液通过浊度仪检测(要求浊度≤5NTU);或直接将擦拭后的棉签在无菌培养基(如营养琼脂)上划线培养(36℃±1℃培养48小时),若培养基上无可见菌落生长,且上清液浊度达标,说明物理清洁度符合要求。
(二)化学残留量验证:检测清洗液与污染物残留
化学验证需针对主清洗阶段的清洗剂残留(如氢氧化钠、硝酸)与原物料残留(如蛋白质、糖类)进行定量检测,确保残留量低于行业安全标准。
清洗剂残留检测:对于碱性清洗剂残留,采用酚酞指示剂法:取漂洗后回液10mL,滴加2 2 滴酚酞指示剂,若溶液不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残留≤10mg/kg;对于酸性清洗剂残留,采用甲基橙指示剂法:取回液10mL,滴加2滴甲基橙指示剂,若溶液不变红,说明硝酸残留≤5mg/kg。若需更精准检测,可采用离子色谱法,检测限可低至0.1mg/kg。
原物料残留检测:针对蛋白质残留,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取釜壁擦拭液1mL,加入考马斯亮蓝试剂5mL,摇匀后在 595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与标准蛋白质溶液的吸光度对比,计算蛋白质残留量(要求≤5mg/m2);针对糖类残留,采用蒽酮比色法:取擦拭液2mL,加入蒽酮硫酸试剂1mL,沸水浴加热10分钟后,在62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计算糖类残留量(要求≤10mg/m2)。化学残留量需满足“不影响后续产品质量、不危害人体健康”的要求,若超出标准,需延长漂洗时间或调整清洗液浓度。
(三)微生物指标验证:确保清洗后无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验证是判断CIP系统能否预防交叉污染的核心,需检测清洗后设备表面的微生物总数与特定致病菌(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
微生物总数检测:采用“接触碟法”或“擦拭培养法”:接触碟法是将无菌接触碟(含营养琼脂)直接按压在釜壁、阀门等关键区域(每个区域按压10秒,面积约25cm2),36℃±1℃培养48小时后计数,要求微生物总数≤10CFU/cm2;擦拭培养法是用无菌棉签擦拭目标区域(面积50cm2),将棉签放入10mL无菌生理盐水中振荡,取1mL振荡液进行梯度稀释(10⁻1、10⁻2),各取0.1mL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后计数,结果需与接触碟法一致。
特定致病菌检测:针对高风险食品(如肉制品、乳制品),需检测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取釜内残留水(清洗后静置5分钟的积水)100mL,或擦拭液20mL,按照GB 4789系列标准进行增菌(如沙门氏菌采用缓冲蛋白胨水增菌)、分离培养与生化鉴定,要求未检出特定致病菌。若微生物指标超标,需检查消毒阶段的温度、时间或消毒介质浓度,优化消毒程序后重新验证。
本文来源于诸城市安泰机械有限公司官网http://www.zcatspjx.com/